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自拍晒照 > 正文
    购物车
    0

    创新治理 华丽蝶变

    信息发布者:夏桥村
    2017-03-24 17:03:54    来源:拂晓新闻网   转载

    城市是一首凝固的音乐,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载体。如果说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城市建设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者,那么城市管理就是城市形象的美容师和维护者。一座完美的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

    遍布街头的免费直饮水,广场上便民利民的充电桩,提供惠民服务的城管超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一个由传统农业地区发展而成的新型城市,宿州市摒弃“管”字当头的“硬性”思维,摆脱过去管理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过多依靠运动式、突击性的整治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管理方式,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坚持服务为先、共建共享,让群众参与城市治理、融入城市治理,实现政府与群众的新型互动,建立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城市管理顽疾的机制,来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效化、常态化,变城市管理为治理,新的城市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治理能力,推动了宿州城市人居环境的华丽蝶变。

    坚持服务为先 打造城管服务超市

    骑电动车到三角洲公园锻炼、休闲,市民再也不用为电动车没电了或电量不足回不去而发愁了。广场管理处于20158月在三角洲公园建设充电桩2处,每天提供服务100余人次。之后,管理处又分别在银河广场、火车站广场共建设3处。

    一面简单的爱心墙,一排排挂钩,一袋袋精心设计的存衣袋,爱心留言板上一句句温馨的话语…… 在三角洲公园和平广场,市广场管理处工作人员用善良和爱心搭建了一面爱心墙,平凡的爱心在墙上汇聚,以“建爱心设施,捐爱心物品,做爱心传递”为理念的爱心墙建设,见证了宿城公益和友善的力量,建墙一个月来,受到市民广泛关注和好评,到目前为止,已收到市民捐赠衣物100余件。

    不用付费,打开水龙头即可饮用,首批11座直饮水机坐落在三角洲公园、银河广场、沿银河一路,于2015年底完成建设;第二批14座直饮水机于2016620正式投入使用,沿淮海路、浍水路、汴河路城市主干道,分布在学校、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将要建设的第三批直饮水机将选择30座公交站台安装,实现更大程度地惠民、便民、利民……

    充电桩、爱心墙、直饮机……一桩桩、一件件,细心的市民发现,近来我市三角洲公园和各大广场的休闲环境越来越好,便民惠民服务举措不断推陈出新,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服务管理用语也由原来的“严禁、禁止、不要”,等生冷硬性语言变为“请爱护、让我来帮你”等温馨词语,园(广场)内干净整洁,车辆存放有序,管理人员服务规范,热情大方,细致周到——这是宿州市自20155月份以来,为提升城市品位,推行“服务为民、服务惠民”的便民服务理念,有计划地推进各公园广场人性化城管带来的新景象。

    充分利用数字城管系统,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宿州以“城管服务超市”为综合性服务平台,秉承“小超市、大民生”理念,及时高效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日前,在由人民网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主办的2016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评选活动中,我市“城管服务超市”案例经过层层选拔,从全国600多个城市中、10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2016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填补了宿州市在社会治理典型案例方面的空白。

    构建服务群众的综合性平台。依托互联网,构建了虚拟超市。群众通过超市微信平台、“顺意通”平台反映诉求、提出意见建议,查阅办事指南,了解城管工作动态;通过“12319”城管服务热线、“市民通”、“局长信箱”等直接反映诉求;沿街商户可通过“宿州城管执法支队便民微信平台”了解城市管理政策法规、咨询管理标准、寻求帮助。在市区街道设立19个“城管服务超市”,公园设立3个“园林服务超市”。市区主要路段设立4个流动“宿州城管服务超市”工作室,在居民区组成18个“供水管家”,群众就近就可以享受到贴心服务。

    建立服务群众的快速反应队伍。为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及时办结处置效率,市城管局组建了12支“宿州城管服务超市”应急服务队,城管执法支队组建了“城管110”应急服务队、园林管理局和市政管理处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供水公司成立24小时应急服务队、红十字会服务队……应急服务队热心为民,不断涌现感人故事。“有事就找城管服务超市!”已成为宿州市民的共识。

    形成服务群众的高效处置机制。按照“既要办得了,也要办得快,更要办得好”的要求,“宿州城管服务超市”实行“多个渠道接水、一个池子蓄水、多个口子放水”运行模式,各职能单位办理结果、群众满意度由“宿州城管服务超市”软件系统自动统计。“宿州城管服务超市”运行以来,共处理群众各类诉求8679件,办结8510件,群众满意率97.8%,并于2015年荣获“安徽省信息化十件大事提名奖”。

    坚持共建共享 开启群管群治时代

    2014123日上午,一个由离退休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政法干警、企事业负责人、媒体人、网民和普通公众等社会各界代表参加的宿州市城市管理群众议事工作委员会成立。

    城市管理群众议事工作委员会共聘任50多名各界人士作为议事代表。为广泛听取公众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该委员会开通QQ群供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对话和讨论,把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人士组织起来,及时收集和反映公众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要求;广泛听取公众在城市管理方面好的建议和办法;专项调研城市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城市管理利益纠纷。公众也可通过议事代表提出城市管理的合理化建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利益诉求。

    建立城市管理群众议事工作委员会,是着眼于确立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尽快提升宿州城市管理水平而创新的一种形式。宿州市在城市治理工作中,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使更多社会力量从旁观者、批判者变为建设者。

    征求民意。在公园广场规划设计、城市节点改造、公共自行车布点、垃圾处理厂建设等工作启动前,广泛征求民意,使征求民意工作常态化。

    对话讨论。组建城市治理群众工作委员会,设立“群众议事中心”、“市民观察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网民代表、媒体代表等,对社会关注较高或影响较大的城市环境治理案件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治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开办“共话家园”电视专题栏目,以市民关注的话题为切入点,采取“播现象、寻根源、话本质、找方法”等方式,推行案例式、互动式、说理式管理执法。

    主动引导。宿州市摒弃“管”字当头的“硬性”思维,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让群众参与城市治理、融入城市治理,实现政府与群众的新型互动。市政府连续3年将夜市排档、洗车、小商品夜市等疏导点建设纳入惠民实事,合理利用城市闲置土地设置疏导点,疏导经营户1200余家。“宿州之夜”夜市排档疏导点曾被安徽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称为全省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典范之作”。

    强化监督。推行城市治理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开展“阳光治理工程”,拆除违规广告设施达45万平方米,社会舆论给予较高评价,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城市管理工作测评满意率为100%

    转变治理理念 创新催生“蝶变”

    新的城市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方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治理能力,促进了宿州城市人居环境的华丽蝶变。

    推进了设施功能完善化。总投资1.1亿元的汴北水厂建成运行,改造供水管网56.1公里,水质监测能力大幅提升,城市供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建设供热管网38公里,铺设燃气管线610公里;新建公厕12座,改造公厕35座,新建垃圾中转站22座,日转运能力1280吨;开工建设汴北污水处理厂,实施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将污水管网总长延伸至230公里,日处理污水能力14.4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2.4%;实施了拂晓大道等一批城区道路改造工程,道路完好率达到96.85%;建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173个,投放自行车5500辆。城市基础功能不断完善,群众反映的水压低、如厕难、环境卫生差、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推进了市容环境卫生标准化。通过综合利用行政、法治、市场、信息等手段,推动市容环境迅速改善,长效化管理水平发生质的转变。通过严格市场化资格准入标准,强化投标公司机械化硬性指标,“扫、吸、冲、刷”机械化程序作业有力推行。PM2.5环境卫生监测,环卫作业车辆、渣土运输车辆GPS定位系统监控,改变人工考核为科技监测。垃圾转运系统逐步完善,垃圾处理厂运行规范,生活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71%。城市亮化工程不断推进,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亮化景观。

    推进了园林绿地生态化。随着园林绿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4.22%37.1%13.49平方米。先后建成滨河绿带155.3公里,河道绿化普及率80.5%,水体岸线自然化率83%。疏浚贯通城区10余条河流,实施262公顷的新汴河景观建设。新建提升道路绿化76条,道路绿化普及率99.3%,绿地达标率82%,建成区防护绿地实施率达到97%,林荫路推广率达到83%。建成绿道120公里,城市绿道网初具规模。建成26个公园和38个街头游园、1个占地147万平方米的植物公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3%,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进园,被市民称为“家门口的公园”。2016129日,宿州市被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推进了综合执法规范化。通过完善执法制度、明确执法权限、细化执法标准、落实执法责任、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推行人性化执法、柔性执法,消解执法冲突,化解社会矛盾,防止简单化、粗糙化、强制化的执法倾向。与市红十字会联手,在全省率先成立城管扶持救助基金,对城市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特困特殊群体给予救助。

    推进了市民素质文明化。优美舒适的城区环境和无微不至的服务不仅迅速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增加了市民的自豪感,而且对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应。“党建林”、“三八林”、“青年林”等典型示范工程不断涌现,“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厂区”、“绿色单位”等“绿色细胞”有效培育。维护环境更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从过去的“垃圾随手扔”到现在的“垃圾随手捡”,从过去“袖手看”到今天的“主动干”,人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